大廣州大趨勢
  廣州區劃調整系列報道之新區域
  6月,初夏的一天清晨,廣州蘿崗科學城玉樹新村,老書記龍叔晨練完,就遇上幾個老街坊,搭伴去喝茶打牌。不久前,龍叔剛從天河一高檔小區搬回這個生活了幾十年的老地方。與玉樹新村相距不遠的科學城林語山莊小區,租住在此的林娜(化名)和老公出門,搭公交車和班車,各自前往科學城內的兩家企業上班。附近幾個樓盤正熱火朝天地動工,林娜在其中一個盤買的新房明年就入住了。另一邊,科學城雲溪路上,上班的人流車流穿梭不絕。
  30年前,廣州在號稱“廣州的西伯利亞”那一片灘塗和蕉林上,建起了廣州開發區,發展成為廣州經濟最重要的增長極之一,但缺乏居住、商業等配套。
  9年前(2005年),蘿崗區成立,理順社會管理體制後,開始“產城融合”的實踐。樓盤、商業開始“東進”,這讓龍叔從天河區住了回來,讓林娜選擇在此安家,但離宜居宜業“還有相當長的路”。
  去年底,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《廣州市東部山水新城總體規劃》,提出人口疏導的功能,包括蘿崗在內的東部山水新城未來將滿足從中部城區疏導120萬人口的需求。
  4個月前,廣州市公佈了行政區劃重大調整方案,原蘿崗區和原黃埔區將合併為新的黃埔區。
  3周前,隨著新黃埔區區委書記陳志英的履新到任,新黃埔區的掛牌指日可待。9歲的“蘿崗區”將成為廣州的歷史。蘿崗這片土地能否持續成為廣州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,能否開闢一片宜居生態山水之城,解決“產城融合”與新黃埔區重生是關鍵。
  起源
  拓荒“廣州的西伯利亞”
  時光重回到1984年,國務院批覆第十四輪“廣州市總體規劃”,在廣州的東部地區,有一片不到10平方公里的灘塗和蕉林,在當時被稱為“廣州的西伯利亞”,廣州開發區當年就在這裡萌芽。
  “飛地”一心做工業
  “最初的規劃並沒有想到依托廣州,因為離廣州市區有30公里遠,交通也很不方便。剛開始大家想的是,在那裡自成體系。”廣州開發區、蘿崗區規劃局的公務員李明是最早進入開發區的“拓荒牛”之一,他回憶道,國務院批准廣州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,主要任務是以利用外資、發展現代工業、出口創匯為主,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。“所以開發區一直專心做工業,當時一心一意就是招商引資,嚴格按照一個單純的工業區來進行規劃和建設”。也因為其離廣州市區遠,又自成體系,因此學術界稱之為“飛地”。
  正是這片沒有高樓大廈,遠離廣州城區的“飛地”,引領了廣州經濟的騰飛。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袁奇峰在《改革開放的空間響應———廣東城市發展30年》一書中寫道:“1984年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後,工業增長速度非常快,工業產值在全市的比重逐年提高……2000年廣州開發區工業產值在全市的比重突破了10%。2006年,廣州開發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89.44億元,占全市比重為13%,而工業增加值占到了27.3%,工業總產值則占到了24.7%。”隨著經濟的起飛,廣州開發區也從最開始的9 .6平方公里西區,擴容到東區、永和經濟區,再到科學城的全面開發建設。
  自主創新建設新園區
  但是,隨著面積、規模的不斷擴大,廣州開發區不再只是一個單一的經濟功能區。“其實從2000年科學城的建設開始,開發區的建設管理模式已經發生很大變化。”李明提到,過去一直沿著發展製造業的路子,接管了科學城之後,開始按照自主創新的模式建設一個新的科學園區。
  張必良就是在科學城建設起步時選擇在此落戶的。2003年底,已是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分子醫學系研究室主任的張必良,在回國參加“留交會”時一眼“相中”了科學城,成立了銳博生物,他說當時看中的一是環境,二是產業定位。
  廣州開發區的產業定位也隨著發生變化。除了製造業,開發區很早就將電子信息、生物醫葯、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作為重點引進項目,科學城更是確定了5大功能分區。
  初生
  只見產業不見人“蘿崗”帶著使命來
  儘管產業定位調整,園區規劃創新,然而,廣州開發區的性質決定其仍然停留於經濟功能區。廣州開發區在很長時間里,管委會只有與經濟職能相關的部門,其所轄的區域,街道辦只能掛靠在黃埔區、白雲區或增城市,像治安、環保、外來人口管理等事務,管理不暢。沒有社會事務管理部門,企業大量進駐後涌入的員工,人流開始聚集,這種不足和矛盾顯得愈加突出。
  社會管理漸成大問題
  “雖說住在開發區,但是我們辦一些社會事務,諸如民政的、計生的,還是得到黃埔區去辦,因為開發區沒有這些部門。”龍叔說,有時也搞不清楚到底自己是屬於哪裡的人。
  “說實話,剛來那幾年,周邊連喝個咖啡、吃午飯的地方都難找。”張必良說,他看中了科學城的創業環境,但是說到安家,他和太太還是將房子買在了臨近的增城一大型樓盤。
  “原來的開發區、科學城主要拿來發展產業,規劃中缺失了一塊,就是沒有什麼住宅,是一個純粹上班的地方,大家上班就往這裡跑,下班就往城裡跑,到了晚上基本是‘黑城’”。廣州市社科院研究員彭澎提到,最初的規劃顯然缺乏這一塊的考慮。
  “這在開發區成立之初並不是個大問題,因為當時只有幾個村莊,沒多少人口。”廣州開發區一位老領導曾提及,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,企業、人口不斷增多,社會管理逐漸成為大問題,開發區管理模式不僅有法律上的問題,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諸多弊端。
  2005年蘿崗設區
  2000年後,廣州正式在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提出“東進、西聯、南拓、北優”的城市空間佈局新思路。2005年4月,經國務院批准,在廣州開發區基礎上,整合周邊農村地區,周邊黃埔、增城、白雲等部分區域,設立了全新的蘿崗區,管轄面積393.22平方公里,下轄夏港街、蘿崗街、東區街、聯和街、永和街、九龍鎮5街1鎮,常住人口38萬人。
  對於此次區劃調整,一位當時參與區劃制定的政府官員曾向媒體表示,2005年行政區劃調整的重點就是蘿崗和南沙,希望通過理順其社會管理機制,促其發展,成為廣州未來的兩大“經濟發動機”。
  袁奇峰曾解釋,廣州向東發展的戰略,是依托廣州開發區,將傳統產業向黃埔———新塘一線集中遷移。蘿崗區的設立,則是促進城市發展資源的整合,實現了從開發區走向行政區的跨越,符合了城市空間東進的戰略,並且利用行政區劃將東進的成果鞏固下來。
  區劃調整後,龍叔所在的科學城玉樹兩個自然村、三個經濟社也都全面“村改居”,成為蘿崗區聯和街道玉樹社區。玉樹村經過三次大規模徵地拆遷,土地基本被產業園區徵用。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始將大部分補償款重新投資,在政府撥回的140多畝經濟發展用地上興建工業園和員工樓用於出租,獲取長久的投資回報。
  本地居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,但是與此同時,老中心城區市民的目光卻似乎未能很快聚集到東部,交通扼住了人口疏解的咽喉。在私家車尚不算普及的2005年,黃埔以東的東部地區對於中心城區來說仍是太遙遠。
  當時,新成立的蘿崗區內,大型樓盤寥寥無幾,相關生活配套更是少之又少,蘿崗區成立的重要使命就是改變這一局面。
  發展
  探索產城融合引人住留蘿崗
  2005-2007年,廣州開發區、蘿崗區的產業發展大步向前,投資項目和進駐企業大幅增加。2007年,隨著微軟、英特爾、IBM三大世界IT巨頭齊齊落戶廣州科學城,作為“東進”宏觀戰略之首的科學城開始為廣州嵌入了“科技之芯”。蘿崗區從設立以來,每年的地區生產總值、工業總產值、實際利用外資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等指標均名列前茅。蘿崗也日益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一大增長極。
  四個難題必須破解
  然而,廣州要實現“東進”戰略,蘿崗區要整體發展,“只見產業不見人”顯然是不行的。廣東省政府參事、原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就提及,蘿崗的經濟不可動搖必須以製造業取勝,但是如果蘿崗的服務業這個短板上不去,這條腿不夠長,會影響宜居,也不利於留住總部。“‘產城不協調’,蘿崗需要引進居住人口增加城區活力。”
  只見產業不見人的“黑城”問題,也帶來“鐘擺”問題,人們居住和上班在不同的區域,每天上下班時間,道路交通堵塞嚴重。對於工業區來說,交通擁堵對其影響比其他區域代價更高。而生活不方便,高級人才享受不到高品質的生活服務,子女在此無法得到優質教育,廣州開發區如何繼續吸引高端人才,朝更高的目標發展顯得越來越迫切。
  “蘿崗區的新型城市化道路,必須大力破解四個方面的難題: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後勁不足;產城分割,城市配套不足;本地城市戶籍居民、農民及農轉居人員和異地務工人員‘三元結構’;還有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。”現任廣州市副市長、時任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、蘿崗區委書記駱蔚峰此前接受採訪時也坦言。
  “新蘿崗人”住下來了
  蘿崗區建區之後,開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下功夫。打通對內對外交通路網、生態景觀建設、規劃建設地鐵6號、14號和21號線,從2008年開始,還大舉新建美國人學校、日本人學校國際學校,興建廣州國際體育演藝中心、廣州國際網球中心等體育場館。一批服務配套設施逐漸興起。
  2010年11月,《廣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規劃》、《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(2010-2020)綱要》,明確未來用10年時間基本建成能容納200萬人口的宜居宜業的東部山水新城。
  “東部山水新城”概念被提出,並出現在廣州“十二五”規劃中。無疑,這些利好因素開始吸引包括房地產開發商在內的投資者的註意。大型樓盤開始在東部的蘿崗頻頻開盤。
  同一年,林娜大學畢業,進入科學城一家科技民企工作,並與男友在科學城一樓盤租住了一套公寓,兩人在看遍了番禺、增城和蘿崗的樓盤後,最終在租住的小區附近一在建新盤買了一套兩居室。“一方面是上班方便,還有就是價格因素和看中蘿崗山水新城的概念和環境。”林娜說,不少同事也選擇在科學城置業,他們稱自己為“新蘿崗人”。
  “老蘿崗人”搬回來了
  而“老蘿崗人”龍叔,則在跟隨子女到區外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,又獨自搬回了玉樹新村。“這邊房子寬敞、周邊環境和配套越來越成熟、管理費和停車費還便宜,還有一幫老街坊,加上地鐵也要開了,出入也很方便。”
  據不完全統計,從去年底以來,蘿崗區在建樓盤就超過20個。其中,蘿崗區政府和科學城一帶的樓盤更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,每到周末,看樓的車輛人流絡繹不絕,樓盤的入住率也顯著提到。“現在一到晚上,在小區附近散步的人都多了不少,人氣比前幾年旺了。”
  與此同時,幾個大型城市綜合體陸續扎堆投資於此,萬達廣場等也高調表態動工進駐。人們在產城融合中得到了實質性的便利,開發商則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商機,這正是蘿崗迫切需要的。
  未來
  “山水新城”還有很長路要走
  去年底,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正式通過《廣州市東部山水新城總體規劃》,將東部山水新城規劃定位為國家級創新中心與高端產業聚集區,珠三角的休閑旅游示範區,並提出人口疏導的功能,未來東部山水新城將滿足從中部城區疏導120萬人口的需求。
 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,對於蘿崗尋求產城融合,廣州將人口往東部疏導的戰略,大體戰略是對的。“廣州有7434平方公里,但是10 0 0多萬的人口主要集中在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。”在胡剛看來,如果不加快將人口往東部和南部擴散,廣州的城市病將無法治愈。
  然而真正將人氣引導到東部,胡剛認為,廣州還有很長路要走。首先,東部的優勢是距離城中心的車程比較短,但是現在的蘿崗因為隔著黃埔區,感覺還是在邊緣城區,而且東部的幾個區,由於行政區劃的分隔,沒有統一規劃。這個問題,隨著新一輪區劃調整,黃埔與蘿崗合併為新黃埔區之後,有望可以統籌考慮。
  要尋求產城融合,對於山水新城,蘿崗也同時面臨著環境方面的挑戰。蘿崗現有各類企業8500多家,世界500強111家,產業聚集和發展必然是這個區域現在乃至未來賴以發展的重點,但在此基礎上,如何維持產業和環境的協調,也是區劃調整後必須面臨的問題。
  觀察
  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:
  兩區合併有助蘿崗邁向城市化
  黃埔和蘿崗合併,新黃埔面積將超過480平方公里,這不僅是面積體量的提升,在專家看來,更是城市距離和空間感的提升。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,兩區合併讓新黃埔在地理位置上成為廣州城市的幾何中心,這也縮短了原來蘿崗與中心城區的距離,“以前的蘿崗一直給人感覺還是處於城市邊緣的產業園區,與原來老六區的黃埔合併後打通與天河的連接,直接進入城區的視野,未來新黃埔將成為廣州的中心城區的一部分”。
  除了空間的融合,兩區合併對於蘿崗從大產業向城市化的走向也有幫助。“沒有人氣,產業也難以發展,所以蘿崗必然要大力發展居住產業,只有人住下來,第三產業、商業配套上去了,也才能推動高新產業繼續發展。”胡剛提到,兩區一旦合併,區府和大批機構遷往蘿崗,教育、醫療衛生資源也會流動,必然會加強人員流動,將黃埔的人氣帶過去,加上蘿崗的土地相對寬裕,可以預見未來新黃埔各種商業、寫字樓也會逐漸向蘿崗的區域流動;而黃埔濃厚的文化底蘊沉澱,對於整個區域城區文化的培育,也會帶來很大好處
  因此,胡剛認為,兩區合併,首要解決的就是區內交通的銜接打通。無論是黃埔還是蘿崗,區內的主幹道幾乎都是東西向,分別連接中心市區,但是兩區之間的銜接卻並不便利,因此必須加強南北向道路的貫通,制定區內交通方案,只有將兩區空間上先規劃協調,才能融合發展。
  AⅡ12-13版 統籌:南都記者 劉軍 採寫:南都記者 李拉  (原標題:蘿崗:雖九歲而終但新路悠遠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83vifhf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